青春记忆:中央关心知青的生活、学习和未来

来源:网络

状态:连载中

作者:70周年专题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函授教育一经办起,那股读书的风气、学知识的热情,慢慢地形成了合理而又时髦的氛围,使广大知识青年看到了希望,尝到了甜头。因此,许多青年的床头案旁,日渐增添了许多书本,“啃书本、钻技术”的风气日益浓厚。

有的书本找不到,就坚持听电台广播。这种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,提高了一批青年的文化知识水平,当1978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后,一批批学以致志的青年纷纷被高校录取,这其中函授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
有一位知青叫李建萍,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《知青时代的“充电”》,文章写道:

我是1973年11月份下放的,那时知青管理工作开始规范了,老知青们已经在农村呆了几年了,有许多人担任了大队干部、民办教师、赤脚医生、农技人员,虽然体力劳动减轻了,但他们也碰到了许多生产、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,他们渴望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增长知识,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。

那时候上大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,要指标、要推荐、要政审,不能继续学习的问题困扰着广大的知青。就在这时,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应运而生,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立即得到广大知识青年的热烈响应,大家积极报名参加,掀起了一股下乡知青学习文化知识的旋风。我们大队的三个知青都报名参加了知青的函授学习,一个学赤脚医生,一个学民办教师,而我学的是马列基础。

李建萍还记得第一天在县委党校开学的那一天,宽敞的礼堂坐满了知青,许多来晚了没有座位的知青,只能坐在礼堂外面的操场上,李建萍和几个知青同伴围坐在大喇叭下,开始了知青函授的第一堂课。

李建萍学的第一篇课文是《国家与革命》,第一次听这样深奥的政治理论课,虽然大家听得很认真,笔记做得很仔细,但仍然有很多听不懂的。下课以后,这些知青就在一起进行讨论,相互对笔记,讨论到最后还是似懂非懂。

知青们只能反复背诵“国家机器”、“上层建筑”、“经济基础”等名词解释,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收获。

那时一年中有两次集中辅导,李建萍总是十分珍惜这个机会,不管工作如何紧张,都要参加。

有一次在县青年农场进行辅导,李建萍搭上拖拉机,一路颠簸呕吐几十里路程,放下行李就走进会场学习,尽管农场的学习条件不是很好,但大家不会埋怨,席地而坐,膝盖当桌,学得有滋有味,讨论得非常热烈。

李建萍在文章中写道:

1974至1975年,我们坚持了两年的学习,先后学习了《国家与革命》、《哥达纲领批判》、《共产党宣言》、《论权威》等马列主义小册子,通过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,坚定了我们的马列主义信念。

相关小说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青春记忆:中央关心知青的生活、学习和未来
返回顶部